• Seeking additional band recaptures and resight observations of Beringian Dunlin throughout 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Rick Lanctot, Shorebird Working Group Chai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band recaptures or resight observations of the four subspecies of Dunlin (C. a. actites, arcticola, kistchinski, and sakhalina) that breed in Russia or Alaska, and winter in 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are needed for a migratory connectivity study.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subspecies-specific […]

    Continue reading
  • 日本国内におけるガン・カモ類の調査

    Read in English EAAFPガン・カモ類作業部会コーディネーター 牛山克己 日本国内では、環境省の主導で2つのガン・カモ類調査が行われています。ガンカモ類の生息調査とモニタリング1000ガンカモ類調査です。ガンカモ類の生息調査は1972年から、毎年1月中旬に行われており、広い範囲の越冬地を網羅しています。モニタリング1000はさまざまな生態系を継続的に調査するもので、ガン・カモ類は、越冬地、中継地を含む80箇所で調査されています。どちらの調査も、日本国内におけるガン・カモ類の概要を把握するのに大変役立っています。しかし、いくつかの種については、その分布や個体数の季節的な動向の詳細を把握するのには十分ではありません。 そのような弱点を補完するためボランティアによって行われているマガンとコクガンの調査について、それぞれのコーディネーターに、紹介記事を書いていただきました。このような調査が、今後フライウェイ全体に広がっていく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   1) 日本国内におけるマガンの一斉調査 公益財団法人宮城県伊豆沼・内沼環境保全財団 嶋田哲郎 この調査は、国内のマガンの季節的および地域的な移動について調べるため、2003年から2004年の冬に始められました。毎年10月から4月にかけて、日本各地のマガンの越冬地や中継地で、ボランティアが一ヶ月に2回、マガンを中心にガン類の個体数を数えます。 日本におけるマガンの数は増えています。2015/16シーズンには、マガンの数は19万から20万羽確認されました。日本で越冬するマガンの個体数の90%以上が、宮城県北部にある越冬地を利用しています。2015年から2016年の冬はとても暖かく、2016年1月上旬には4万羽ほどのマガンが、秋田県内にある春の渡りの中継地に渡来しました。もう、雪が融けていたのです。しかし気候がまた厳しくなり、マガンたちは越冬地に戻っていき、その後2月初旬に通常どおり渡りを始めました。 このように、全国的な継続的調査は、国内のガンの個体数の動向や、気候変動と地域移動について把握するのに大変役立ちます。同様の調査が東アジアに広がれば、マガンの東アジア全体での季節的・地域的な動向についての理解が進むでしょう。 2) 東アジアに渡来するコクガンの生息現況調査 道東コクガンネットワーク事務局 藤井薫 日本におけるコクガンの調査は、これまで秋季のコクガンの渡来地である北海道東部や越冬地の北海道南部、本州北部の一部で限定的な調査は実施されていましたが、より広範囲で継続的な調査は実施されていませんでした。そのような状況の中で、2014年の日露の鳥類研究者の交流を契機に、日本・東アジアに渡来するコクガンの渡来数と越冬地での個体数、渡りのルートなどの解明を目的に、北海道東部のコクガンの研究者が集まり、日露共同での本格的なコクガンの生息現況調査が始まりました。 この調査は、秋季(11月)、冬季(1月)、春季(4月)の3回行われ、今年度で2シーズン目を迎えましたが、大きな成果としては2015/16シーズンの秋季調査では北海道東部の野付湾 [EAAF116] を中心に8,602羽を記録し、日本国内で記録されたコクガンの最高羽数を更新しました。しかしながら、越冬数についてはこれまで最大でも2千羽程しか日本国内では記録されず、韓国・中国南部への移動も含めてまだ東アジアに渡来するコクガンの越冬の状況は解明されていません。また、東アジアに渡来するコクガンの渡りのルートや繁殖地の解明も、大きな課題となっています。 今後も継続的なコクガンの調査を通じて、日本・東アジアに渡来するコクガンの生態解明に寄与できればと考えています。   関連ニュース: 「モニタリングサイト1000」ガンカモ類調査およびシギ・チドリ類調査の 第2期とりまとめ報告書が公表されました

    Continue reading
  • Introducing the Bangladesh Spoon-billed Sandpiper Conservation Project (BSCP)

    by Sayam Chowdhury on Wader Quest newsletter Bangladesh Spoon-billed Sandpiper Conservation Project EAAFP Spoon-billed Sandpiper Task Force Assistant Coordinator The first specimen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oon-billed Sandpiper (Calidris pygmaea) was collected in the mid-19th century from Bangladesh, which still retains the record for the highest single count anywhere in the world – 202 birds […]

    Continue reading
  • The future of suitable habitat for Eurasian Whimbrel and Far Eastern Curlew in Darwin Harbour,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by Amanda Lilleyman on Wader Quest the newsletter The plight of waders belonging to the Numeniini tribe has been recognised across the flyways of the world, and scientists and wader lovers are desperately working to reduce further declines of these species. Most of the time, the threats to these birds seem out of the hands of […]

    Continue reading
  • Message from our CEO on World Wetlands Day 2016

    by Jane Madgwick Wetlands International 02-Feb-2016 The precipitous loss of wetlands and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over the last decades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 and alongside this, many organisations, including Wetlands International, point to the urgent need to give greater emphasis to protecting and better managing wetlands and especially freshwater ecosystems. What will it take to […]

    Continue reading
  • Survey confirms Chinese Crested Terns in Indonesia

    by Ed Parnell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 survey team led by Burung Indonesia (BirdLife in Indonesia) and BirdLife’s Asia Division has confirmed a wintering site of the globally threatened Chinese Crested Tern Thalasseus bernsteini in eastern Indonesia. At least one adult and possibly one first-year Chinese Crested Tern were seen in a flock of up to […]

    Continue reading
  • 黄海,候鸟迁徙路线上逐渐被扼住的“咽喉”要道

    选择其他语言: 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新闻稿 2016年2月2日 黄海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段,属于这条路线的“瓶颈”区域,相当于“咽喉”要道。黄海沿岸滩涂逐年萎缩,日益成为在澳洲和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候鸟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由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全球迁徙生态学教授托尼斯•皮尔斯马(Theunis Piersma)牵头,多名生态学家参与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三种迁徙水鸟的种群数量由于一个共同的原因正在不断下降,即:中国黄海沿岸大规模围垦滩涂所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食物供给量的减少。 该项研究成果将于近期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该研究涉及的三个候鸟物种是:在东西伯利亚北部岛屿繁殖的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piersmai),在西伯利亚东北部高山地区繁殖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以及在西伯利亚东北部低湿地地区繁殖的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 menzbieri)。三种候鸟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罗巴克湾(Roebuck Bay)越冬,并在迁徙过程中于黄海沿岸停歇、觅食,以补充能量。 造成下降的原因 根据上千只的环志鸟类以及3万多个环志目击记录,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可以估算2006年至2013年期间这三个物种每年以及每季度的存活率。在此期间它们在繁殖地产卵、孵化以及幼鸟出巢都没有问题,同时在澳大利亚越冬地的存活状态也属正常。但是,自2010年起,这三种水鸟在春季和秋季的迁徙途中以及繁殖期间的存活率骤降。由于研究期间繁殖地的积雪融化相对较早,所以繁殖地的存活率没有理由与其他年份该时期相比有任何的不同。因此,导致水鸟数量骤降的原因仅剩下一个,即沿黄海迁徙过程中的生存条件的变化——中国在这里正开展着大规模滩涂围垦,导致大量栖息地的丧失。 下降中的种群数量 皮尔斯马教授科研团队之前的研究也表明,滨鹬和塍鹬等鸟类的存活率在一年之中是均匀分布的。2010年以前,在黄海沿岸栖息的滨鹬和塍鹬的存活率也一直如此,种群数量较为稳定。然而,在经历了2011年和2012年的生存率骤降后,其种群数量也开始衰减。皮尔斯马教授预测说:“如果生存率像这些年一样持续下降,那么在三到四年时间内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至一半。” “各国政府通常不会因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而放弃经济发展,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发展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皮尔斯马教授接着说,“在国际鸟盟荷兰分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荷兰分会的资助下,我们完成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黄海沿岸的围垦填海正在将候鸟推向危险的境地” 图片说明:受围垦影响的斑尾塍鹬。该图摄于2012年4月20日,图中在此地停歇补充能量的斑尾塍鹬只能栖息在一处正在疏浚作业的地方附近,清晰地反映出迁徙鸻鹬类在黄海沿岸栖息地快速丧失后所处的困境。疏浚物正通过一个硕大的管道排出,疏通进入辽宁东港渔港的通道。填实的区域计划用作工业园区的一部分,该园区正是建立在2012年辽宁鸭绿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划定功能区时所调整出的潮间带滩涂上。 摄影:David S. Melville. 在明确标明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的情况下,该图片可免费使用。如需高分辨率图片,请询问Jan Boon jan.boon@nioz.nl 文献引用参考格式:Piersma, T., T. Lok, Y. Chen, C.J. Hassell, H.-Y. Yang, A. Boyle, M. Slaymaker, Y.-C. Chan, D.S. Melville, Z.-W. Zhang & Z. Ma. 2016. Simultaneous declines in summer […]

    Continue reading
  • The Yellow Sea, a narrowing bottleneck for migratory birds

    Read in other languages: Press release by NIOZ 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ea Research The shrinking of mudflats along the coasts of the Chinese Yellow Sea is an increasing problem for migratory birds that travel between Siberia and Australia. Research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ecologists, led by professor Theunis Piersma, a senior scientist at […]

    Continue reading
  • 沿海水鸟调查这8年

    文章作者:白清泉 文章来自《中国鸟类观察》2013同步水鸟调查特刊 导言 当迁徙期末尾,看到补给多日的鸻鹬类水鸟离开鸭绿江口重新上路,在黄昏的天空中成群振翅高飞,大叫着呼唤同伴,开始下一阶段数千公里路程的迁徙,我就开始理解新西兰北岛每年3月初的斑尾塍鹬欢送节,欢送那些要开始1万多公里连续7天的飞行才能到达黄海北岸的鸟,人们为斑尾塍鹬加油,为生命喝彩。相信每个目睹此情此景的人都会感动于此: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旅程,我们也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个团体,我们是由一些自发的志愿者组成的“乌合之众”。我们热爱滨海湿地,关注鸻鹬类等迁徙水鸟,钟情于那些人与鸟的难忘瞬间,执着于和湿地、水鸟的约定。我们就是——“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 始于2005年9月,截止2013年10月,已8年有余,累计98轮次调查,从未间断。 简介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 是由中国大陆沿海的观鸟爱好者自发组织并实施的,以中国沿海水鸟为监测目标的定期水鸟普查活动,每月约定同一日期开展一次调查,日期一般选择在周末和天文大潮期。至2013年10月,已经持续超过8年,累计98轮次调查,从未间断。 中国沿海有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省市区,涉及的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长达1.8万公里。这个庞大的范围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一些重要的滨海湿地分布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中包括若干个国际重要湿地。这些湿地对于鸻鹬类、雁鸭类、鸥类、鹤类、鹈鹕等水鸟类群的迁徙、越冬、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沿海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而水鸟的分布及变动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联,“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沿海水鸟的分布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为保护沿海重点鸟区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本底资料。 截止目前,8年来的水鸟调查数据已经分阶段出版了3份调查报告——《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分别在2008年、2011年和2013年先后出版(2005-2007版、2008-2009版和2010-2011版),这是对各地调查数据简单而初步分析后的阶段性汇编报。8-10年来的水鸟变化走势和迁徙模型分析等时空变化规律正在商讨和大学合作的可能以便撰写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同时,这个由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水鸟调查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保护组织的关注,项目组的代表也多次受邀参加迁徙路线伙伴、亚洲鸟盟、亚洲水鸟调查、湿地国际、WWF(HK)等国际组织的邀请,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介绍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另外也得到一些荣誉和肯定,获得了2012年福特汽车环保先锋奖第二名的荣誉以及15万元的奖金。 项目起源 这个项目的起源,要从“卷羽鹈鹕事件”说起。2005年3月21日,福建厦门观鸟者蓝添艺在厦门大学上空发现飞翔的14只卷羽鹈鹕,而此前一天,广东海丰“丢”了14只鹈鹕。大家猜测这14只卷羽鹈鹕是从海丰飞过来的,在网络上讨论时提到,两地若能同步开展水鸟调查,将对了解某时段的水鸟分布和迁徙情况有很大帮助。大约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厦门观鸟会的陈志鸿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论坛的观鸟版上提议沿海的鸟友开展一个月度同步水鸟调查,约定一个日期,各地同时开展,大家对这个提议一拍即合,并决定第一轮次的调查时间订在2005年9月18日。 其实,沿海水鸟调查的起源还有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的影响,2004年初和2005年初,先后有几个沿海省份的观鸟爱好者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由WWF(中国)和国家林业局合作组织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在野外工作开始之前都接受了马克·巴特先生主持的水鸟调查培训会,并随后分组全程参与了各省的野外考察。这些观鸟者在调查结束后,意犹未尽,按捺不住寂寞,不免跃跃欲试,有意在沿海地区开展类似的水鸟普查。而恰好东部沿海地区的观鸟活动是大陆发展得较快的区域之一,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这些大概是促成这项调查的内因。 观鸟网络论坛的发展在这一期间如火如荼,使得联络和交流更加便捷。另外,由于香港观鸟会对大陆的观鸟项目一直持支持态度,随着沿海各地观鸟会和观鸟爱好者的踊跃加入,为统一技术方法、减轻调查志愿者的负担,香港观鸟会从2006年开始给予此项目以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同时, 为了培训新的调查员, 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这项工作,在2006-2010年间,先后由达尔文基金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资助,分别在厦门、北戴河、东营、如东举办了4次“全国水鸟普查培训与交流”活动。 截至2013年,参与“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的稳定调查点有:丹东鸭绿江口、盘锦双台子河口、天津、河北沧州、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连云港、江苏如东、上海南汇、福建闽江口、福建泉州湾、广东海丰、香港及深圳湾等13个。此外还有辽宁庄河湾、福建兴化湾、广东溪头等至少16个不定期调查点(详见地图)。 参与野外调查工作的志愿者总数已超过150人,调查员主要是沿海各地的观鸟、拍鸟爱好者,或者各研究机构、保护区的专业人员,所属国籍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调查时间基本都是在周六周日,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志愿参与这项调查。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目前,沿海水鸟同步调查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调查点还不很丰富,一些重要的地点没有覆盖到;具备开展水鸟调查能力且愿意参与的观鸟人还太少;经费的申请还存在瓶颈。目前看来,积极探讨多方合作途径,争取经费是未来水鸟调查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议题。同时,吸收潜在的水鸟调查员是今后长期面临的问题。而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是我们当前必须加强认识和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调查成果之“1%鸟种” 8年来的调查的成果,让我们对沿海水鸟的分布及种群动态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达到迁徙路线或全球种群1%数量标准的国际重要鸟种来说,2005-2013年累计至少有75种(详见附表)水鸟的单个地点、单次调查数量达到迁徙路线或全球种群的1%标准,其中鸻鹬类33种,雁鸭19种,鸥类和燕鸥9种,鹤鹳类7种,鹭类和琵鹭4种,鸬鹚1种,鹈鹕1种,1种。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鸻鹬类涉禽的监测结果。作为滨海湿地最为重要的水鸟类群,鸻鹬类涉禽对滨海湿地依赖程度最高,迁徙路过中国东部的鸻鹬类涉禽大多属于长距离迁徙物种,也是沿海水鸟调查组最为关注的类群,尤其是以渤海、黄海为主要停歇地的鸻鹬类,如红腹滨鹬、大杓鹬、大滨鹬等。经过8年的累计统计,个别鸻鹬类鸟种的重要分布地点甚至超过10个,并分属于不同的居留期;有些中国沿海原本缺乏数据的鸟种获得了重要的数据,另有一些鸟种的时空分布得到补充和更新,这是沿海水鸟调查组的重要成就。沿海水鸟同步调查的数据不断被各国际保育组织和相关研究者所引用,对今后开展保育和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 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勺嘴鹬、蛎鹬、小青脚鹬等鸟种的监测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另外对大杓鹬、大滨鹬、卷羽鹈鹕、半蹼鹬等鸟种也有重大的发现。 勺嘴鹬。最为重要的发现,首推勺嘴鹬。2011年10月在江苏省如东单次观察到103只勺嘴鹬,其后的2012年10月,由多位国际鸟类专家在同地的调查也统计到106只,估计至少占全球种群30%数量的勺嘴鹬南迁期利用如东周边的海滩作为停歇站,并且利用如东换羽,并有一定比例的幼鸟。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填补了保护勺嘴鹬迁徙研究的一个空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此前江苏如东滨海地区,虽然既不属于保护区也没有被划进任何重要鸟区,但随着调查结果所显示出的对勺嘴鹬和小青脚鹬两个濒危物种的关键作用,其保护地位不言而喻。 另外,持续数年在福建省闽江口的观察也充分证明那里是勺嘴鹬稳定的越冬地。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多个滨海湿地为这个濒危物种提供了功能多样的栖息地,说明保护中国滨海滩涂湿地对保护勺嘴鹬等迁徙鸻鹬类涉禽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蛎鹬。连续几年在连云港境内发现稳定的中国最大蛎鹬越冬种群,最高数量2600只,达蛎鹬东亚种群的37%。已知韩国的Geum Estuary曾在2001年录得东亚蛎鹬的最高越冬数量5700只的记录,所处纬度与连云港相仿。但近年Geum estuary由于新万锦围海工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越冬蛎鹬的数量显著下降,在过去5年,尽管也有很多较大数量的记录,但是Geum estuary没有超过3215只的记录。按照现有调查数据和越冬地受胁情况分析,远东蛎鹬种群的濒危受胁级别可能会相应提高。连云港作为远东蛎鹬最为重要的两个越冬地之一,新的调查课题已经提上日程,就是连云港的蛎鹬种群和韩国越冬种群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协作调查以了解交流的机制并分析深层原因成为一种可能的调查方向和设想。可以说,水鸟调查不断取得新的发现并获取新的关注点,是整个团体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是维系水鸟调查员继续这项调查的兴趣来源之一。 小青脚鹬。作为一个“资深”的全球性濒危物种,小青脚鹬享誉数十年。在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遍寻不见,很多鸟友曾欲求一见而不可得,这个尴尬情况在近几年由于江苏南部东台和如东一线的突破性发现而被打破,直接的后果是大量精彩的小青脚鹬特写照片随即泛滥于网络。湿地国际的水鸟种群数量估计第五版采用的小青脚鹬估计数量是100-150 个繁殖对,400-600只,但是近两年南迁期在江苏盐城到如东一线的较大数量的调查值显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值。 2012年10月中旬,在江苏南部沿海以如东为中心的大范围勺嘴鹬调查中,共发现了280只小青脚鹬,这是此前地球上已知最大一笔小青脚鹬记录。2013年9月22-25日,复旦大学博士陈莹和谭坤在东台弥港(此地被包含在上一年度的调查范围内)一地即发现400只,再次更新了小青脚鹬的单个地点最大调查数量。证明了在以弥港和如东为中心的区域,是小青脚鹬极其重要的南迁停歇站,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大滨鹬。和红腹滨鹬等类似,大滨鹬在迁徙停歇站会结成数以万计的大群在空中“炫舞”,“炫舞”的场景是多年来春季鸭绿江口一道美丽的风景。自从韩国新万锦围垦工程结束后,韩国这个原本世界上最大的大滨鹬迁徙停歇站成为历史,约9万只大滨鹬消失了,几年里,其他的停歇站也没有明显增加迹象。所以,大滨鹬的1%标准从3800只减少到2900只,保护级别也变成易危,剩下的大滨鹬种群为完成生命的迁徙,继续在不断缩小的黄渤海滨海湿地挣扎。2013年4月底,在盘锦双台子河口发现了约8万只大滨鹬,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大一笔大滨鹬调查数量,此前盘锦北迁期的最大记录是约2.4万只,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由于辽河口周边面积辽阔,以及潮汐等原因,导致盘锦大滨鹬的调查在不同的年份显示了极不稳定的记录,但可以证明盘锦是大滨鹬一个非常重要的停歇站,沿海水鸟调查组需要在今后几年持续关注盘锦北迁期的大滨鹬数量。几乎与此同时,鸭绿江口在4月底5月初记录了约7.5万只大滨鹬,两地合计超过全球一半的数量。 大杓鹬。连续4年在南迁期的鸭绿江口,都记录到数以千计的大杓鹬群体,显示鸭绿江口南迁期作为大杓鹬在迁徙路线上最为重要的停歇站的稳定性,这是本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尤其是2012年7月下旬7,486只的调查数量,是大杓鹬迁徙路线上单笔最大数量的记录。此外,大杓鹬还利用鸭绿江口换飞羽,通过迁徙模型分析,大杓鹬南迁期每个个体平均停留时间超过2个月,这些都显示鸭绿江口湿地对大杓鹬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易危物种,大杓鹬在澳洲越冬地的调查数量持续下降,最近一个版本的1%估计值下降了40只,有观点估计只有约2万只的大杓鹬参与每年的迁徙,现有数据显示黄渤海地区是大杓鹬长距离迁徙的主要补给区,而这片区域的湿地受威胁程度为世界之最,希望更多目光关注这些陷于濒危状态的水鸟。 调查成果之濒危受胁物种和彩色标记鸟 从濒危受胁物种来说,8年来累计记录到22种(详见下表)世界濒危受胁鸟种。极危级4种;濒危级6种;易危级12种。 另外,8年来,累计有11 个国家20 多个地区2千余彩色标记鸟记录,这些彩色标记鸟的观察数据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调查成果之队伍建设 8年来,这支自发组成的调查队伍中的志愿者们经过实践锻炼,野外识别和调查经验在不断提升,并不断有新人加盟。一支初具规模的、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调查队伍已经显现雏形,并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成长,并准备吸纳更多的热爱水鸟、热爱滨海湿地的观鸟者作为调查员。这可能是沿海水鸟调查最为重要的收获和成就,我们也为身为其中一员而自豪。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同时也目睹着对湿地的围垦和开发填占,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退化,一些地点调查到的水鸟数量越来越少,以天津的情况最为明显。不仅天津,多数调查点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对湿地的无序围垦和开发填占,已经成为目前沿海水鸟数量减少的突出原因,而这样的境况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知道,欧美国家鸟类保育较为先进的地区的民间水鸟普查常有连续数十年科学而有条理的调查数据,而且参与的人员之多、覆盖面之广、参考价值之高,都令人羡慕,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对于一个民间自发的调查项目,一个还没有专职人员的团体,参加的人员大都是志愿者,大多数人利用业余时间来做水鸟调查的松散队伍而言,做到目前这种状况,我们已经为自己感到自豪了!同时,我们也希望,现有的调查员能继续保持对水鸟普查的热情,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不断扩展新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将水鸟调查持续进行下去。也希望能有新的调查员和新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不断涌现。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2008年开始,江苏连云港成为新的调查点;2010年江苏如东又成为新的稳定调查点;同年,辽宁盘锦开始尝试加入;2012年广东溪头,2013年广西北海又尝试加入。毫无疑问,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良好发展潜力的团队。8年来的持续调查,是不小的成就,也是全体调查员和协调人的共同努力!希望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下去。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达1%标准的鸟种 2005-2013年累计至少有75种水鸟的单个地点、单次调查数量达到迁徙路线或全球种群的1%标准。名单如下表,由于部分2013年的数据还没录入,可能还有更多的1%鸟种。 种类 Species 种类 species […]

    Continue reading
  • Further SBS surveys along Sandwip coast in Bangladesh

    by Sayam U. Chowdhury Bangladesh Spoon-billed Sandpiper Conservation Project EAAFP Spoon-billed Sandpiper Task Force Assistant Coordinator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Spoon-billed Sandpiper site in Bangladesh in February 2015, Bangladesh Spoon-billed Sandpiper Conservation Project (BSCP) conducted a detailed survey between 5 and 11 December 2015. The team counted a total of 30,648 waterbirds of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