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候鸟迁徙路线上逐渐被扼住的“咽喉”要道

选择其他语言:

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新闻稿
2016年2月2日

黄海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段,属于这条路线的“瓶颈”区域,相当于“咽喉”要道。黄海沿岸滩涂逐年萎缩,日益成为在澳洲和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候鸟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由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全球迁徙生态学教授托尼斯•皮尔斯马(Theunis Piersma)牵头,多名生态学家参与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三种迁徙水鸟的种群数量由于一个共同的原因正在不断下降,即:中国黄海沿岸大规模围垦滩涂所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食物供给量的减少。

该项研究成果将于近期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该研究涉及的三个候鸟物种是:在东西伯利亚北部岛屿繁殖的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piersmai),在西伯利亚东北部高山地区繁殖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以及在西伯利亚东北部低湿地地区繁殖的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 menzbieri)。三种候鸟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罗巴克湾(Roebuck Bay)越冬,并在迁徙过程中于黄海沿岸停歇、觅食,以补充能量。

造成下降的原因

根据上千只的环志鸟类以及3万多个环志目击记录,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可以估算2006年至2013年期间这三个物种每年以及每季度的存活率。在此期间它们在繁殖地产卵、孵化以及幼鸟出巢都没有问题,同时在澳大利亚越冬地的存活状态也属正常。但是,自2010年起,这三种水鸟在春季和秋季的迁徙途中以及繁殖期间的存活率骤降。由于研究期间繁殖地的积雪融化相对较早,所以繁殖地的存活率没有理由与其他年份该时期相比有任何的不同。因此,导致水鸟数量骤降的原因仅剩下一个,即沿黄海迁徙过程中的生存条件的变化——中国在这里正开展着大规模滩涂围垦,导致大量栖息地的丧失。

下降中的种群数量

皮尔斯马教授科研团队之前的研究也表明,滨鹬和塍鹬等鸟类的存活率在一年之中是均匀分布的。2010年以前,在黄海沿岸栖息的滨鹬和塍鹬的存活率也一直如此,种群数量较为稳定。然而,在经历了2011年和2012年的生存率骤降后,其种群数量也开始衰减。皮尔斯马教授预测说:“如果生存率像这些年一样持续下降,那么在三到四年时间内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至一半。”

“各国政府通常不会因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而放弃经济发展,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发展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皮尔斯马教授接着说,“在国际鸟盟荷兰分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荷兰分会的资助下,我们完成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黄海沿岸的围垦填海正在将候鸟推向危险的境地”

图片说明:受围垦影响的斑尾塍鹬。该图摄于2012年4月20日,图中在此地停歇补充能量的斑尾塍鹬只能栖息在一处正在疏浚作业的地方附近,清晰地反映出迁徙鸻鹬类在黄海沿岸栖息地快速丧失后所处的困境。疏浚物正通过一个硕大的管道排出,疏通进入辽宁东港渔港的通道。填实的区域计划用作工业园区的一部分,该园区正是建立在2012年辽宁鸭绿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划定功能区时所调整出的潮间带滩涂上。

摄影:David S. Melville. 在明确标明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的情况下,该图片可免费使用。如需高分辨率图片,请询问Jan Boon jan.boon@nioz.nl

文献引用参考格式:Piersma, T., T. Lok, Y. Chen, C.J. Hassell, H.-Y. Yang, A. Boyle, M. Slaymaker, Y.-C. Chan, D.S. Melville, Z.-W. Zhang & Z. Ma. 2016. Simultaneous declines in summer survival of three shorebird species indications a flyway at risk.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doi: 10.1111/1365-2664.12582
URL: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64.12582/abstract

Press release (in English): https://www.nioz.nl/news-detail/the-yellow-sea-a-narrowing-bottleneck-for-migratory-birds

Comments are closed.